首页>> 政协文史>> 河源文史
桂山:岚光掩映桂香飘
界于河源、博罗、紫金、新丰、龙门五县之间,为河源巨镇,葱蒨秀特——
来源:河源政协     发布时间:2018-01-11 21:15

界于河源、博罗、紫金、新丰、龙门五县之间,为河源巨镇,葱蒨秀特——

桂山:岚光掩映桂香飘

 p1_b.jpg

从河源市区看桂山,烟雾袅绕,如同仙境。

p2_b.jpg

桂山主峰好汉顶,海拔为1056.2米。

  河源名山录之桂山

  在源城老城区西南方10.5公里处,有一座方圆50平方公里、海拔700米以上(其中主峰好汉顶海拔1056.2米)的山峰,它面向华南最大人工湖——万绿湖(即新丰江水库),是河源第六高峰,它就是被称为“河源巨镇,葱蒨秀特”的桂山。


  山水美景、名人题咏、仙释妃匪、骊珠传说……作为名山,该有的,桂山都有了。河源人自古以来就很爱桂山。在元代评出的河源老八景中,桂岫晴岚便为其一。2000年9月,桂山风景区被省旅游局推荐为“休闲度假好去处”景区。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首家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国家森林公园,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桂山还被评为了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广东省文明旅游区示范点(《河源市志》)。


  河源巨镇,桂山风景独好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进士檀萃于农历七月十五,自惠州坐船上溯东江,经过河源县。檀萃是个“有山必登,有泉必饮,剔藓读碑,访求故老”的痴人,经过河源县时,他睁大双眼,想要看看河源县城。但河源被一大片山包围着,舟行山下,他在舟上踮了半天脚,下巴都翘累了,还是没看到。他看看的是桂山。“作邑之镇,厥惟桂山。”桂山峻岭崇峦,参天拔地,经亘北走,群峦攒聚,有若万马奔腾。山势平缓的地方,盘屈纡徐,像临江踠足的马一样,冈巘回互。桂山腹地,还有许多花儿粉儿落一地。离县城不远的地方,有悬岩层起,像重重玉笋,插于江之左右,参差交错,煞是好看(《楚庭稗珠录》)。


  河源人自古以来就很爱桂山。在元代评出的河源老八景中,桂岫晴岚便为其一。元代以来,众多登山或未登山的文人墨客,都写了很多关于桂山的诗。


  桂山,是河源城的风景绝佳之处,也是最重要的风水之山。按古人的说法,自南齐元年建县时起,河源人据桂干为城,以上、中、下三郭为枝,环布河源城。因此,明代惠州名儒杨起元在《制府湖记》中热情赞颂桂山:“桂山为河源巨镇,葱蒨秀特。”


  桂山的最高峰是好汉顶,据测量,海拔为1056.2米。桂山山脉绵亘极远,界于河源、博罗、紫金、新丰、龙门五县之间,山深林密,西南连着博罗界,为河源城的主山,与梧桐山相望,深谷嵁岩,不一而足。中有飞泉,悬空而下,最为奇观。


  在明代以前,桂山上种有许多桂花。元代谢天与诗载:“桂花凉转雁迎秋”;明嘉靖元年岁贡古文集诗云:“日出三竿瘴雾消,岚光掩映桂香飘。”如今桂山景区也有意种植了大量桂花,每到桂花开时,馥郁沁脾。


  风光佳处,开发旅游


  桂山尚未进行旅游开发时,已有很多河源城及周边县市的人们骑着单车去游玩,但山路崎岖,草深林密,岩石嶙峋,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摔跤受伤。


  桂山有如绝世美人,幽居在空谷,花径不扫,蓬门不开,让众多慕名而来的人却步于门口。直到上世纪90年代,桂山才开发成风景区。


  桂山风景区以森林生态旅游为特色,以山水闲情为主题,内有一个曾经的知青农场。桂山风景区总面积8平方公里,内有瀑布20多个,有北回归线上广东最大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原始次生常绿阔叶林,有131种走兽和112种飞禽,还有植物52个科目。桂山顶峰上长有3000亩的野生杜鹃花,每年四五月间花期,满山红遍。景区内花果山、百果园种有近百种果树,四时有果。景区内一条18公里石峡清溪,卧石磊磊,溪水潺湲。


  2000年9月,桂山风景区被省旅游局推荐为“休闲度假好去处”景区。2002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是全国首家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国家森林公园,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也是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广东省文明旅游区示范点(《河源市志》)。


  桂山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2003年被批建为源城区桂山森林公园(野趣沟风景区),2006年批建为大桂山自然保护区,面积7505.2公顷;2017年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名录。


  抗战前桂山曾发现金矿


  “发现金矿啦!”人们总是以这样的话来表达发现财富的巨大惊喜。在桂山,就曾发现过金矿。据1934年4月10日的《矿业周报》报道,“(广州通讯)广东河源县属桂山,山势高耸,绵亘数十里。昨有广州商人欧茂华,偕同广师冯某,往该山一带探寻矿产,在该山南面20余里之老鸦山发现金矿甚多,该商即将矿质带香港化验,验得金质占40%,现闻该商拟向财厅投承集资前往开办。”


  也不知设备有没有运到并安装,金矿究竟有没有被开采。那时桂山一带多有土匪,而且,发现桂山金矿此后三四年中,抗日战争即全面爆发。


  桂山仙茶,只能偶遇


  岭南山地产茶者多,而河源产的茶更多,上莞、康禾等地村民,明清以来就多以茶叶经营为生计,春夏之交,商人丛集。采茶多在清明前,所采茶叶制成茶后香嫩色美,采迟了,茶就不好喝,卖不出好价钱。霜降后还可以采些新芽,谓之“霜茶”,但量极少,是非常难得的好物。只要桂山的茶一出,立即能秒杀霜茶,人们都呼之为“仙茶”。


  明代吴高有《忆桂山》诗云:“曾饮桂山茶,未登桂山路。芒鞋白苧衣,相约游山去。”《大清一统志》载,“桂山,……上多桂树,产茶绝佳。”当年河源城居民也喜欢桂山产的细茶,只是太难得,只得遥想一些传说来解解馋。


  马鸣先生在《河源文史资料》(第二辑)里记载了个略显平淡的生活小故事:很久很久以前,一个磨豆腐的青年,和一个放牛的姑娘同住牛坑附近。逢三六九圩日时,青年就挑着油炸豆腐去回龙卖,姑娘留在山边放牛,她有个竹筒,里面装的是很香、很甘、很滑的桂山细茶。


  有一天,青年挑着油炸豆腐赶路,又热又喝,嘴唇干裂,见到姑娘,就去讨茶喝。姑娘对青年看对了眼,就说要用豆腐来换。于是一个喝茶,一个吃豆腐;一个说茶叶好甘好甘,一个说豆腐好香好香。姑娘和青年,就这样以桂山细茶为媒,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


  姑娘的茶好喝,一则是因为有好茶叶,一则也因为有好水泡。


  传说桂山顶上有仙人足迹,分别在桂山和红花嶂,是仙人下凡时一脚踏在桂山,一脚踏在红花嶂(惠州境内)时留下的。后来,这足迹像石硖的恐龙足迹一样,年深日久成了化石,仙人的足迹比恐龙的大多了,后来就成了一个脚迹印井,长年有水,就算山下大旱,山顶这脚迹印井的水也不会干,井水清凉解渴,喝过的人都觉得很提神。


  近年,桂山茶传统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第十一代制茶技艺传人叶贵平为该项目传承人。


  桂山光现,则河源才人出


  檀萃对河源的宋代“岭南首第”紫虚先生古成之推崇备至。他说,河源山川樛郁,灵气所钟,引得古成之降神兹土。


  明清时河源人口少,出的人才也不怎么多,所以邑人都盼望着河源出个名满天下的大人才,能够蟾宫折桂。桂山为县中主山,又名之为“桂”,因此就寄托了邑人的希望。


  清同治《河源县志》云:“桂山骊珠见,则人才出。”县志中解释,进行科举考试的那一年,在考试日的前几个月,也就是五、六、七月间,如果有光见于桂山,或者梧桐山,望过去,那光就像骊珠一样,圆圆的一片,大者如镜,小者如弹丸,这一年,河源就必定有读书人取得进士功名。


  可惜千年以来,桂山或梧桐山上的骊珠之光出现得还是不多。


  宋代皇妃归葬桂山?


  老城区鳄湖飞鸾桥又名化容桥,有一个由来已久的传说。当年在此选皇妃时,一个其貌不扬的邝姓姑娘挤上前去看热闹,不小心从桥上掉进鳄湖,被救起后变得如花似玉,最后被选入皇宫。邝氏族人认为,皇妃年老去世后葬于桂山描眉峰之巅,其父亲便是邝姓始祖邝愈平。


  桂山描眉峰景色优美,在同治《河源县志》桂山图上,专门标有“描眉”(又作猫眉)。描眉峰有茂密丛林,山石长满苍苔,带着湿气。古时令中原贬官闻风丧胆的瘴气,很大一部分就是山上腐烂落叶在高湿度环境中,“草莱之气郁结不散”而致。山中林叶遮天蔽日,荆棘、野草封泥径,小溪、奇石、瀑布层出不穷。


  2004年,邝氏族人跟随市、源城区相关部门与广州、河源部分媒体前往描眉峰探寻妃子墓时,发现了另外一座邝氏先人之墓,该墓重修于明弘治十三年,清同治五年复修。海内外邝氏认为,宋孝宗妃子邝淑丽之所以葬于描眉峰,因按当时礼制,皇妃葬处约等于皇陵,必须保持尊严,既不能与庶人祖坟混杂,也要预防将来遭受他人侵犯,故选择葬地以能为永远禁地者,而桂山为河源名山,描眉峰又高达千尺以上,适合作皇妃葬地。这样的说法,河源、台山、新加坡等地的《邝氏族谱》都有大致相同的记载。


  身为明朝二品大员的邑人李焘,有两首诗提到了描眉峰,其《登描眉峰谒妃子地》云:谁道皇妃去不还,描眉翠黛宛容颜。画图举目应难尽,绝顶晴明正可攀。缥缈海云天地外,依稀霄汉丈寻间,俯看支派银河绕,万丈文成玉笋班。


  桂山“猺民”土著


  桂山“昔为猺地”,人烟很少,只有一些土著山民居住,形如化外之民,因此,自居文化正统的“华夏衣冠”,将这些居住于南岭山脉崇山峻岭之中的山民,蔑称为“畲”、“猺”,将住于水上舟中的人呼为“疍家”,河源曾有不少这样的人。


  何谓“猺”人?明嘉靖《惠州府志》、万历《漳州府志》、明末清初顾炎武等都有论述,言其椎髻跣足,以盘、蓝、雷为姓。本盘瓠之后,俗呼畲客。自称狗王之后。


  在客家人大举南迁的某个朝代,未能“霸占”到优势地形的客民,也进入了深山,他们耕作、读书,被山外的人同视为桂山土著。明代猺民陈万通还曾进京献丰穗。


  明初河源曾设有“抚猺官”,将猺民齐民编户,“使绥靖之,略赋山税羁縻而已”(嘉庆《云霄厅志》)。但两拨人相处久了,“声教日讫,传统渐远,言语相通,饮食、衣服、起居、往来多与人同。”(《平和县志》)清初,桂山被编为四甲,设立“练总”经管,桂山之外亦分四甲,系“猺目”经管(乾隆《河源县志》)。


  清乾隆年间的河源知县张陈翼《桂岫晴岚》诗云:“何当问猺俗,尝试苦簦杯。”意思是说,何须去问猺人的风俗呢,先来尝尝这桂山出产的苦簦茶吧。这苦簦茶,唐代以前称“瓜卢”、“皋卢”,宋、明时逐渐改称“苦簦”,或简写成“苦丁”,味苦性凉。


  本报记者 凌丽  黄赞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