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政议政>> 专题调研
关于我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调研报告
来源:河源政协     发布时间:2012-11-15 03:50

关于我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调研报告

政协河源市委员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市委六届二次全会精神,为推进我市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建言谋策,市政协常委会组织调研团于今年8至9月份就我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9年下半年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各项部署,结合河源实际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经过全市上下和各帮扶单位的共同努力,我市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和贫困户收入明显提高,贫困村村容村貌大大改观,全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扶贫开发氛围浓厚。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先后14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全面贯彻落实"领导挂点、单位包村、工作组驻村、干部挂户"挂钩扶贫制度。市、县区党政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贫困村、挂钩一户以上贫困户。省直48个单位、深圳124个单位,我市、县区机关、事业单位全部参与"双到"工作,26100多名干部直接挂扶贫困户。

二是认真落实责任。认真贯彻《广东省扶贫工作问责制暂行办法》、《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不断强化各级扶贫责任意识,形成了自觉扶贫、长抓扶贫的浓厚氛围。各帮扶单位主要领导每年到村扶贫平均超过4次,挂钩干部平均到户超过5次。

三是加大扶贫投入。以财政专项资金为杠杆,多渠道筹资加大扶贫投入。至2012年7月底,全市累计投入"双到"工作资金16.11亿元,平均每个贫困村506.6万元。其中省、市、县财政投入6.84亿元,帮扶单位支持、挂钩干部捐款、企业捐款等投入9.27亿元。由财政部门牵头,2010—2011年全市整合农业、水利、林业、交通等涉农资金3.37亿元,重点支持贫困村各项建设。各帮扶单位也加大扶贫投入,省委统战部、省质监局、省发改委、省公安厅等10多个单位扶贫投入分别都已超过1000万元;深圳市对我市扶贫到村到户资金就达6亿元。

四是社会广泛参与。在单位帮扶的基础上,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广泛开展 "一企帮一村、一店扶一户"活动,累计动员917家企业和3987户个体工商户参与"双到"工作,其中2500户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直接结对帮扶2500户贫困户。连续三年开展"扶贫济困日"活动,全市共筹得资金2.21亿元。社会力量已成为我市扶贫开发的重要力量。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一是完成了农房改造任务。三年来,全市完成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39448户,100%完成省下达的农房改造任务。

二是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318个省定贫困村中300人以上自然村已全面通硬底化道路。2010至2011年建设硬底化村道1321.3 公里;大力实施建设饮水安全工程,解决农户饮水安全71027户;帮助贫困村建设各类文化卫生基础设施1450宗。

三是改善了农村环境。实施整村推进改电、改水、改灶,开展农村清洁工程,从整体上改善村容村貌。全市318个省定贫困村通过"双到"工作实现改造提升,整村面貌发生较大改观。比如顺天镇牛潭村将新村建设与顺天墟镇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既集中建设了新村,又助推了城镇化进程;紫金县龙窝镇南奋村、东源县新港镇伴坑村等,实施了村道绿化工程、路灯亮化工程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置清洁工程,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三)实施三大扶持举措,集体经济逐步增强。

一是入股工业园区分红。抓住全省实施"双转移"战略和我市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机遇,创新工业反哺农业形式,扶持全市贫困村参股市高新区富民工业园建设,解决村集体收入问题,实现了"一策解脱千村困"。一些县区也学习借鉴市富民工业园的成功经验,建设县级工业园,鼓励村集体入股。如深圳福田区与和平县共同建设福和"双到"产业基地,福田区帮扶的36个贫困村每村每年分红可达10万元以上。

二是参与资源开发分红。在帮扶单位支持下,各地因地制宜开发水力、温泉、森林等优势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目前,已有78个村入股小水电站,有51个村以土地、景区等资源为股份参与旅游项目开发。如龙川县建设龙潭电站,发动100个贫困村各入股20万元,每个村每年分红3万元。深圳市南山区教育局2011年出资80.4万元帮扶连平县油溪镇九潭村入股镇属企业长潭水电站,每年可获得8万元的分红。

三是购置物业租赁收益。在各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有30多个贫困村购置了门店、投资建设农产品交易市场等。如省林业厅投入70万元帮扶连平县东阳村兴建的鹰嘴蜜桃交易市场,通过出租铺位,村集体每年可增加收入2万元。省质监局帮扶和平县林寨镇杨洞村在河源市区购置门店,每年可为杨洞村增加集体收入6万元。深圳市龙岗区文体局、旅游局帮扶紫金县九和镇芫芬村,在御临门温泉度假村旁边建设宾馆,每年可为芫芬村增加集体收入15万元。

通过三年的帮扶,省认定的318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3万元,平均5.36万元。

(四)注重开展内涵帮扶,贫困户收入明显提高。

一是开展励志扶贫。动员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签订帮扶责任书,鞭策贫困户积极主动配合帮扶,破除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强化贫困户脱贫主体意识。每个村每年在贫困户中评选一批"脱贫之星",树立榜样。

二是开展智力扶贫。开展扶贫助学,有90多个贫困村在帮扶单位支持下设立助学基金,确保贫困户子女能顺利完成学业。每年全市招收3100多名贫困户子女免费就读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三年来共培训贫困户劳动力3.3万人次,贫困户主要劳动力参与实用技术培训率超过90%。2011年全市农村增加劳动力转移6.11万人次,约71%的在册贫困户有一个以上劳动力外出务工,贫困户务工收入超过家庭总收入的60%。

三是开展产业扶贫。帮扶单位为318个省定贫困村建立生产经营性项目1221个,平均每个村3.8个项目。全市已培育发展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10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500个。目前,我市85%的省定贫困村已在帮扶单位支持下建立起1-2个村级主导产业或特色产业,超过80%的贫困户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协会、种养大户等的带动,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经过三年努力,全市在册贫困户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提高到6109元,三年增长3.3倍,97%的在册贫困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省脱贫标准线2500元。

(五)加大民生项目建设,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加强文化医疗设施建设。2010年至2012年,在贫困村共建设文化医疗设施1543个。包括建设农家书屋、改善村学校办学条件以及村卫生站医疗条件等,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二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至2012年6月底,全市贫困村低保户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参加新农合人数从16.56万人增长至18.96万人,贫困户新农保、新农合参保率达100%,贫困户子女九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确保困难弱势群体得到救济,贫困户教育、医疗等民生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二、当前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市农村扶贫开发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在推进农村脱贫致富进程中还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扶贫对象确定有偏差,贫困户脱贫致富主动性不够。

一是扶贫对象的确定准确度有待提高。扶贫开发"双到"省定贫困村是依据2002年上报的数据确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肯定不够。贫困户的确定过程不透明,标准把关不够严,人情因素干扰严重,有的在当地生活水平较好的家庭列入了贫困户,真正的贫困农户反而未能列入扶贫对象。同时,对贫困户也未能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部分已脱贫的农户继续占用扶贫资源,其他相对贫困户未能及时纳入帮扶范畴。这些都给了农村群众一种扶贫不过是在走形式、走过场的印象,既挫伤了贫困户自主脱贫积极性及挂扶单位和挂钩干部的帮扶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村"两委"的公信力。

二是有的贫困户脱贫致富积极性不高。个别贫困户错误认为,扶贫开发就是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的责任,挂钩干部出钱出物扶贫是天经地义的、是应该的,因而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思想。有的甚至"理直气壮"地向驻村工作组或帮扶干部要钱要物,对政府和驻村工作组制定的脱贫计划不理解、不支持、不参与、不配合,出现了"政府出资建,群众袖手看"的尴尬局面;有的贫困户主动发展生产愿望不强烈,一些人甚至热衷于打麻将、买地下"六合彩",精神颓废,心思根本没有放在寻找脱贫致富门路上。有的贫困户家庭因家庭劳动力少、或因家庭成员缺乏劳动技能,或长期被家庭成员的疾病困扰,感到脱贫致富无望,因而放弃了主观努力。

(二)扶贫开发方式比较单一,产业化扶贫任重道远。

一是扶贫资金来源相对单一。扶贫资金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发动面还不够广泛。我市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因经济条件不同以及扶贫责任落实力度不同,导致村与村之间、户与户之间投入的资金和帮扶效果千差万别。全市扶贫工作进展不平衡。

二是扶贫工作侧重点有偏差。部分地方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存在重基础设施建设轻经济发展的偏向。相当部分干部群众对脱贫存在片面理解,认为房子建起来了、道路修通了,就算基本完成扶贫任务了。因而经济发展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大部分资金主要投入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经济发展项目的资金比例较少。使得贫困户生活条件虽然有所改善,但收入提高不明显。能够支撑贫困村、贫困户固定收入的项目不多,脱贫基础不稳,返贫率高。

有部分挂扶单位和挂钩干部的扶贫方式还停留在救济式扶贫上,仍然沿用"给钱给物"的传统,在促进贫困户提高收入的市场、信息、金融、技能培训等领域服务上难有作为,成效不大。部分挂扶单位和挂钩干部因资金有限,难以组织贫困村、贫困户有效地发展经济,对如何完成扶贫任务存在一定的应付思想和畏难情绪。对扶持发展项目的后续跟踪服务不够,导致有的项目难以持续发展,增收稳定性差。

三是产业扶贫力度不够大。我市依靠产业发展带动农户脱贫致富的模式还处在起步阶段,项目不多。由于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和缺乏有实力的龙头企业作为支撑,产业基地建设举步维艰。有的即使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了产业基地,但农户联合与合作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带动贫困户的比例也不大;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基地只是个空架子,有名无实;加之自然灾害频繁,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造成农户收益低且不稳定。金融服务不够到位制约产业扶贫的有效推广,很多扶贫项目资金难以通过金融渠道融资,农村小额贷款手续繁琐,农户个人融资难度大。同时农村耕地使用存在结构性矛盾,缺乏有效的流转方式,有的土地长期撂荒,有的想种却没有土地种,难以组织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因而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

(三)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相对贫困现象凸显。

一是相对贫困面大,扶贫任务相当艰巨。前段时间,全市启动新一轮扶贫开发对象调查摸底工作,以全省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9372元为基准,年人均收入低于其33%的可申报为相对贫困户。根据这一标准,我市相对贫困面初步摸底为15.62万户、76.21万人,分别比上一轮扶贫的绝对贫困户、贫困人口增加了151.9%、248.7%,农村相对贫困人口超过全市总人口的20%,新一轮扶贫开发任务异常艰巨。

二是农民增收途径不多,收入增长缓慢。由于受经济长期落后影响,农业生产条件差,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生产技术和手段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山区农民收入来源单一,大部分农民收入主要靠微薄的传统种养经济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我市农村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智力扶贫工程没有系统地开展,就业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还不够强,农村贫困人口普遍缺乏一技之长,外出务工的人员多数只能干低收入的重活粗活,工资不高。而随着发达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缺乏劳动技能的农民外出务工寻找适合岗位更加困难,提高家庭收入水平难度加大。    

(四)农村基础建设还很薄弱,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低。

一是农村建设规划及管理滞后。首先,农村建设缺乏有效的规划指导,村庄规划编制力度有待加强,规划的覆盖率和规划质量有待提高,规划的执行力有待加大。虽然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编印了一批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农村住宅和村委会办公大楼改造建设标准图集,但推广力度不够,农房建设风格缺乏规划引导和文化引领,缺乏传统客家民居的特色和要素。我市缺乏通过建设新农村发展乡村特色旅游脱贫致富的长远规划和设想,目前大部分村庄未编制建设规划,普遍是"有新房没新村",农村优美的自然风貌已遭到破坏。其次,农村土地管理失控。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违法占用耕地建房现象非常严重。许多农民图方便,直接在耕地上建设农房,消耗了许多宝贵的耕地资源。这一趋势有越演越烈之忧,影响农村粮食生产安全,制约了农村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村脏乱现象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农村清洁工程刚刚起步和推广,垃圾处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和健全,农村脏乱差现象依然严重,"垃圾围村"与新修的水泥道路和住房形成巨大反差,宜居乡村建设任务艰巨。

三是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有待改善。一些贫困村严重缺乏发展农业生产的良好基础条件。虽然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仅仅是解决了行路难问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大发展所需的交通条件要求,交通不便制约了资源的开发,使丰富的自然资源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资源;山区耕地灌溉条件差,相当一部分仍是靠天吃饭的旱地,能有效灌溉、旱涝保收的耕地面积少,耕种成本高;农业机械动力更是接近空白,生产手段极其落后。部分农田水利设施质量差,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下场大雨就会坍塌,成为一件劳民伤财让人痛心的事情。

四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落后。尽管已经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在边远农村,由于教育资源整合导致学生远距离上学,增加的教育支出成为农民的一项不轻的负担,并且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城镇一样优质的教学资源。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有效地缓解了农村看病难问题,但广大农村医疗基础条件差,乡镇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低,仍难以满足农村健康基本需求,因病致贫现象在边远、落后地方表现得尤为突出。

(五)农村"两委"工作能力不强,难以适应工作需要。

相当部分贫困村"两委"班子战斗力、号召力、凝聚力和公信度较弱,对扶贫工作抱有畏难、观望、事不关已的思想,带领群众致富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扶贫开发工作一定程度上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贫困村"两委"干部年龄老化和文化程度偏低现象较突出,甚至有的文盲也当选村干部,导致一些村"两委"很难胜任推动农村脱贫致富的工作。有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形不成合力,甚至闹不团结,影响了扶贫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挂钩单位和挂钩干部扶贫工作的积极性。

以上困难和问题,有的是山区发展受客观条件限制造成的,有的是形势不断变化形成的,有的是工作努力不够导致的,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都必须勇于面对、正确看待,并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以克服和解决。

三、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建议

当前,我省扶贫开发已由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为主的阶段进入了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为主的阶段。这既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扶贫开发面临新的挑战。针对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省委、省政府颁布的《广东省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和市委、市政府颁布的《河源市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2011-2020年)》作了全面规划和详细部署。我们认为,推进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在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的基础上,突出和重视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推进我市扶贫开发顺利实施。

(一)着力做细"一项"工作,切实摸清贫困家底。

摸清摸准全市相对贫困面的情况,是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基础,必须扎扎实实做细这项工作。

一是准确确定扶贫对象。必须严格按照省定标准确定贫困户和贫困村,尤其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统计必须科学准确,实事求是,避免盲目无原则的扩大贫困面,严格控制规模,杜绝虚报现象,确保有限的扶贫资源能真正用到贫困户和贫困村身上,发挥扶贫资金的效益。

二是扶贫对象的确定要走群众路线。必须严格按照个人申请、对比筛选、张榜公示、审核确定等环节操作,力求公正、公开,基本准确,各方认可。在筛选环节中落实工作组责任,市、县确定的贫困村也要派驻村工作组进行审核,避免因为扶贫对象选择不准导致发生矛盾,影响各界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三是对扶贫对象要实行动态管理。要建立贫困户动态管理机制,对贫困户实施有效的动态管理,根据经济状况适时调整帮扶对象。鉴于省、市扶贫工作已实现网络信息化管理,建议市扶贫部门与省扶贫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对扶贫户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调整优化,允许对贫困户实行动态调整。

(二)着力落实"两增"举措,切实拓宽脱贫渠道。

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和增加贫困户家庭收入是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在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中,除了不折不扣落实好省、市在《农村扶贫开发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坚持"双到"模式、夯实扶贫基础、改善脱贫环境、加大财政投入等具体措施外,还要重视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充分发挥贫困户主观能动性。要教育引导广大贫困农户克服"等靠要"的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在选择生产经营性扶贫项目时要分析资源优势和交通、生态条件等情况,在与贫困农户充分交流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共同制定脱贫的目标和措施,确定扶贫项目,力争使确定的项目符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具有发展空间和生命力,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以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要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大趋势,鼓励有条件的农民进城镇从事二、三产业。

二是加强贫困户技能培训。构建完善的扶贫培训体系,市、县两级技工学校和职业学校要设置符合农村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实际情况的专业;要结合"双转移",围绕"六个一"的目标(即发展1项产业,开发1个项目,掌握1门技能,输出1名劳动力,致富1户,搬出1个家庭),加大对贫困户劳动力技能培训力度;由政府与龙头企业联合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密切贫困农户与龙头企业关系,学以致用,学能致富。

三是资源开发收益要惠及农村及贫困户。对农村自然资源开发项目,要制定引导性和限制性政策,规定必须提取一定比例的收益建立扶贫开发基金,用于支持村委会民生项目建设和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农村和贫困农户能够从资源开发项目中持续获得收益;鼓励和引导项目开发企业,增强社会责任,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力求互惠互利发展。鼓励和协调本地企业,就近招收当地农村富余劳动力。

四是合理安排和科学配置扶贫资源。要分析全市贫困对象分布情况,按贫困程度不同,科学合理调整和安排挂扶单位和挂钩干部,公平、合理利用和调配扶贫资源,特别是在招商引资和筹划规模较大的产业项目时,在同等可行条件下,要引导投资者将项目落户到较贫困落后的地方,力争能够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要探索建立村级救助基金,每年从村集体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贫困户因病致贫的救助基金,多渠道保证和巩固扶贫成果。

五是加强扶贫开发项目资产管理。对产业化基地、扶贫项目及扶贫过程中增加的资产,政府要加强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确保帮扶单位撤离后扶贫项目资产安全,产业化基地生产管理运转正常并能长期发挥效益。

(三)着力构建"三大"机制,切实增强致富能力

要坚持把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作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根本途径,充分发挥山区资源优势,建立扶贫致富长效机制。

一是构建产业化扶贫机制。切实加大产业化扶贫开发力度。贫困地区在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方面往往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要积极发挥贫困村的这些资源优势,引进投资者进行开发建设,促进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更好地带动贫困户和当地其他农户脱贫致富。要通过建立"双金"(小额信贷资金和互助资金)和"双社"(专业合作社和互助金合作社)制度,把生产与资金紧密结合,从而形成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致富项目和起步资金的致富体系。继续通过入股、资源开发、购置物业等形式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村村有稳定收入"的目标。积极推动金融业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服务和支持。争取用两年时间基本建立起全市扶贫金融服务体系,破解贫困村贫困户缺乏起步资金的难题。要积极探索建立金融扶贫基金小额担保贷款运营模式,简化贷款手续,以帮扶资金作为信用保证金,由农信社放大发放,在发放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贷款时,要求其捆绑带动贫困户。要制定出台《贫困村互助资金管理办法》,建立互助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管理、技术和市场,互助金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资金,促进贫困村主导产业的形成,激发贫困户自主致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是构建社会化参与机制。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努力构建"大扶贫开发"工作格局。扶贫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打破政府主导的单一扶贫模式,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扶贫事业,形成扶贫开发的强大合力。要整合部门与行业的涉农政策、资金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增强扶贫效果。要发动社会组织、企业和企业管理人员直接参与挂钩扶贫,发挥社会组织和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带动贫困村、贫困户稳定脱贫,走上致富道路。建立对社会组织、企业扶贫先进典型的表彰制度,激励社会组织和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加大对扶贫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扶贫帮困、先富带后富的良好社会氛围。加大募集社会资金的力度。重点开展好"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使用和管理好扶贫资金,发挥好扶贫资金的效益。公开政府投入资金和社会扶贫捐赠资金使用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要更加重视做好对口帮扶的基础性工作,以更加优质的服务争取对口帮扶单位的重视和资金支持。

三是构建民生保障机制。在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要加大农村民生投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整合农村教育资源时,不能"一刀切",而是要考虑边远农村的实际情况,适当保留一些教学点,减轻群众的负担。严格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各种补助、扶助资金,开展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工作,制定激励政策,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开展支教活动或扎根农村教育。全面实施农村合作医疗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障水平,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对贫困户的缴费给予资助。提高"五保"、"低保"供养标准,确保困难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加快乡镇薄弱卫生院改造,制定激励措施吸引高素质医务人员到乡镇卫生院工作。

(四)着力加大"四个"力度,切实美化乡村环境。

国内许多扶贫开发先进地区的经验告诉我们,美化乡村环境不仅可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条件,更是推动贫困地区通过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等能够让群众不离土、不离乡就业、创业,脱贫致富效果比较明显的产业,实现稳定脱贫致富的重要基础。当前,美化我市乡村环境必须要加大"四个"力度。

一是加大农村建设规划引导力度。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遵循"实事求是、尊重现状,因地制宜、拆旧建新"的原则在2013年以前完成村庄规划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大规划投入,同时加大规划的宣传,并严格执行规划,确保新农村建设有序发展。对一些区位条件、交通条件较好的贫困村,在开展村庄规划时,要立足当地资源特色,紧密结合发展乡村游、农家乐项目的需要,把生态建设和旅游的功能要素纳入村庄建设规划,策划、规划亮点项目。在农房改造上,要实行和推广免费提供设计图纸指导农房建设的做法,在设计上高度重视乡村建筑的文化传承,彰显客家地区传统文化特色,引导农户建设有浓郁客家民居特色的住房。加大对农村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力度,把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民居作为旅游亮点纳入乡村旅游的整体规划。通过规划,使村庄的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提升,促进农村、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培育农业观光游、乡村度假游等"造血项目,促进农民致富。

二是加大农村清洁工程建设力度。要加大资金投入,按照"户收集、村集中、镇转运区域处理"的要求,加快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和建设,每个乡镇建立一支环卫队伍、购买一台垃圾运输车,从队伍、经费、运输工具、工作机制等方面的保障来彻底解决农村垃圾长期无人清运的问题和农村脏乱差问题,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

三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在省提出的实施相对贫困地区农村"村村通自来水、县通高速公路、村村通班车、村村通电视电话""四通工程"的基础上,创造条件提高农村公路等级标准,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大力推进农田标准化和水利设施建设,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四是加大农村土地管理力度。积极探索有利于农村生产力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农村耕地流转方式。对耕地管理实行定位、定量、定人,坚决制止乱占耕地建房;要研究并制定鼓励农民自愿拆旧房的奖励制度,通过拆除旧房解决建新房用地问题。同时要严肃查处占用耕地建房的违法行为,彻底杜绝占用耕地建房现象。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和先审批后建设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加强土地动态巡查力度。建立健全村级土地巡查网络,每个村聘请1-3名的国土资源信息监察联络员,建立健全镇、村、组三级土地动态巡查网路,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土地巡查活动,及时掌握土地动态,依法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查处,将违法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着力加强"五好"建设,切实提高"两委"战斗力。

要紧紧围绕"领导班子好、干部队伍好、工作机制好、致富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目标要求,大力加强贫困村"两委"班子建设,努力打造"永不撤离"的扶贫工作队。

一是注重优秀人才培养选拔,建立与扶贫开发相适应的选人机制。把能引导群众带领群众发展经济的能人选进村"两委"班子。镇委镇政府要采取灵活的措施增强这方面的把控能力。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范围,推行"两推一选"制度,严把"入口关",多角度、多渠道选拔农村优秀人才担任村干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村"两委"干部队伍。

二是建立健全村干部培训机制,提高村"两委"干部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县级财政要列支村干部培训专项经费。通过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各类专业知识培训班,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实用知识培训,以提高村"两委"干部的素质和实际工作特别是经济工作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监管制度,实现村"两委"班子规范化管理。推行村"两委"班子交叉任职,提高工作效率,实行村级党组织书记及村委会主任任期目标责任制,建立符合实际的考核机制,考评结果和奖惩相挂钩。

四是建立健全合理的村干部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工资待遇水平。积极探索建立村干部报酬基金、村干部报酬统筹和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比照聘用制管理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