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政议政>> 专题协商
市政协召开季度协商会就河源融入深莞惠经济圈进行专题协商
来源:河源政协     发布时间:2018-01-12 21:35


 

协商信息专报

 

〔六届〕第1期

 

政协河源市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6月6日

 

 

市政协召开季度协商会

就河源融入深莞惠经济圈进行专题协商

 

2016年6月1日上午,市政协在委员活动中心九楼议政厅召开今年第一次季度协商会,就河源如何融入深莞惠经济圈进行专题协商议政,听取政协委员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协商会由市政协主席龚佐林同志主持,省政府参事室参事、省社科院原院长梁桂全同志,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龚国平同志应邀出席会议,市政协副主席梁国华、张国权同志,市政协秘书长叶振云同志以及16位政协委员、13位市直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3月中旬市政协主席会议确定此协商议题后,由市政协副主席梁国华同志率队走访了部分政协委员,并赴深圳、惠州、中山等地进行初步的学习考察和调查研究,为协商会的召开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现将参会同志的发言摘录如下,供参阅。

邝照光:河源市经济基础薄弱,交通也不是很便利,但河源有自己的优势,生态环境和水资源非常好,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温泉资源和恐龙文化历史等资源。如何借助深莞惠的带动,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形成合力推动河源发展,融入C5经济圈,我认为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做文章:一是发展科技农业。政府牵头,利用河源良好生态自然条件进行环保种植、养殖,做好珠三角“菜篮子”这篇文章。二是发展旅游产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健康养生、宜居养老是现今世界旅游发展方向,河源是旅游城市,目前有巴伐利亚、客天下、康泉十八等旅游项目,要想办法让旅游项目成行成市,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联动,乘广东省促进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东风,唱好山歌。三是利用河源处于粤东北交通枢纽的位置,大力发展物流业,带动河源发展。四是发展高科技产业。如何突破河源短板,全方位思考课题,具备条件的抓紧做,不具备条件的创造条件去做。

如何引进企业前来河源投资,建议:一是要优化人才引进政策。留得住人才能留住好企业,政府如何搭建好平台让人才进来非常重要。二是要优化营商环境。拿企业缴纳社保金来说,河源每人是816元,深圳是518元,东莞是670元,越偏远的地方收费越高,令投资者望而却步。政府要想办法创造更吸引人的营商环境和条件。三是要搭建融资平台。我的公司在河源投资了17亿元,但在河源没贷过一分钱,这样的融资环境制约着河源企业的发展。如何让人觉得河源值得来投资、来落户、来发展,这是政府需要考量的问题。

黄经胜:市委市政府提出把全面融入深莞惠经济圈作为主导战略,我认为非常及时,也非常认同和赞赏。抓住机遇、精准发力、破解瓶颈是我们的当务之急。一是交通问题。交通瓶颈不解决,就会被边缘化。赣深高铁的建设只能解决人的流通问题,在互联网时代还有物的流通问题。我们要有高铁,也需要多条高速路,还需要更多条的公路、铁路来解决物流问题。二是找准定位,精准发力。找准我们自身优势,站高一线,放眼未来,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来定位河源。随着多条高速、高铁的建设和建成使用,河源将处在广货北上、北货南下的枢纽通道上。河源的优势在于土地资源充足和紧邻深圳、香港,而珠三角的痛点在于土地成本太高,企业生存成本很高。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在哪里做生意,地点不重要,区域位置被淡化。据有关资料显示,2015年东莞虎门童装批发市场线上交易比例达26%,跨境电商2015年交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例达30%-40%,当互联网贸易比例达到“半壁江山”50%的时候,这将是一个彻底的转折点,如果量子互联网能够实现,又将是一个颠覆时代的来临,未来不可预测。互联网+时代,河源一定要加互联网,不仅仅是电子商务,还要做到“河源+互联网+金融”,河源的未来就有可能无限放大。如果河源不加互联网,还是传统思维,就会越来越被边缘化。如何融入深莞惠,如何拥抱多层次资本,深圳对口帮扶河源是个机遇,我们要主动向深圳大哥请教,主动向他要、向他靠,以得到深圳资金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三是人才配套问题。人才引进难,那么就要自己培养,河源要建立一所自己的大学。大学才是出人才的地方,大学才是当地创新创业最原始的孵化器。

张雨生:河源如何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推进交通运输物流发展一体化,融入深莞惠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出以下几点工作思路及建议:一是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加快交通先行融入。二是积极争取深圳对口帮扶,加强合作共建。建议要与深圳加强规划方面的衔接,共同推动交通项目建设。完善产业园区交通基础设施。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城镇布局、人口和产业聚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和引导作用。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结合推动电子商务、网络消费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与推动完善快递物流运输业相互促进。三是加强地区合作联动,合力争取重大项目。加强惠河交通合作共建。注重与梅州、汕尾等粤东北地区(特别是原中央苏区市县)在交通方面联动发展、加快推进连梅高速规划布局,继续打通我市向周边省市延伸通道等等。市里必须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主动和努力,推动河源与深、莞、惠、汕四市在交通运输物流发展一体化,加快融入深莞惠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以促进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稳步发展。

黎志刚:建议河源市立足自身优势,按照市场的逻辑,大胆定位,打造高等教育、科技创新、旅游产业、差异化医疗及资金流引入,带动河源市经济实现大发展。一是引入优质大学教育资源,带动常驻人口增长,为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贡献力量。这样也能够引进大量人才,为当地带来巨大的潜在消费人群;既能留住本地学生,还能吸引外地学生流入,为河源积聚和培养人才,为城市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塑造城市精神。二是高定位,参考杭州“梦想小镇”模式,在江东新区打造创业天堂,引进深莞惠高端人才。积极引进互联网、IT产业,具体措施包括:在江东新区打造高新产业创业园,借助深莞惠的资金优势,由政府向深莞惠的广大创业者提供免费的场所,完善各项配套服务措施,出台各项扶持政策,吸引深莞惠有梦想、有能力但无资本、无经验、无市场、无支撑的创业青年,打造创业集聚区,吸引高素质人才落户河源,为河源经济注入新鲜血液。同时注重资源整合和产业组合,邀请深圳市领军企业,合力打造多样的创业平台。通过“政府牵头+企业合力+大学生人才”,造就出一块众创集聚区模式的试验田,提升河源经济活力。三是依托河源丰富旅游资源,借助外力,打造大型旅游项目,进一步提升河源旅游档次。旅游产业一直是河源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是河源旅游资源分散,有星星,没月亮,缺乏宣传管理。建议政府整合资源,引入全国大型、有实力的集团,将现有观光型景区向大型复合型景区转变,将河源拥有的优美自然风光、丰富地质遗迹、深厚文化积淀融合,打造一个高起点的精品景区,延长旅客逗留时间,延伸相应的服务,带动相关产业,形成综合性收益,最终拉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四是引入高端、差异化医疗服务,特别是养生养老产业,承接珠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将河源打造为医疗强市,打造医疗强市的城市名片,进而带动河源市经济增长。五是大力引入如银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充分借用珠三角资金池,引入资金流入河源促进经济发展。新增的金融机构通常能为当地带来更多的信贷资金及金融理念,对当地经济发展大有益处。

孙宇红:我是河源委派到中山市挂职的干部,从“山中”到中山,在挂职岗位上得到了一些启示。以前我认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是一座大山的阻拦,但是走出大山以后,我觉得真正阻碍我们发展的是山民意识,我们的差距不仅仅是产品和技术,而是理念和思维、管理和机制、人才和文化。首先谈谈中山的经验。第一,中山的产业布局是专业镇发展模式,25个镇由政府规定发展什么,相互间不恶性竞争,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第二,在增量的拓张上是着力招商引资。在招商引资方法方式上有几个特色:一是委托专业机构、商会、协会进行招商,二是通过国有企业进行招商,三是通过产学研进行招商,四是与兄弟市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承接兄弟市溢出来的企业,五是部门统筹招商。第三,在机制体制上着力创新。中山项目洽谈、落户很快,主要有一套管用的管理机制、利益共享机制、绩效考核和倒逼机制、项目制约机制以及科技、金融配套支持政策。

如何融入“深莞惠”,我认为中山的经验给了我们以下几个方面的启示:一是交通上的融入。二是项目的融入。我们要分析产业的上游、下游是什么?分析我们的资源优势、发展的方向。从互补的角度来讲,珠三角有很多企业想做的但受到很多生产要素的制约做不了的产业,河源可以引进来做,比如说工业产品的生产基地、代工基地,农产品的供应基地,电商的物流基地、生态基地,还有包括旅游休闲基地、养老基地,这些产业都是我们的互补性产业。三是理念思维的对接。什么样的理念思维才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呢?我很有感触的是大局意识,我们不要争项目,由市里统筹安排协调发展。同时要用法治的思维推动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政府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政府要做好产业规划、政策引导、提供服务、营造环境。企业要生产什么、怎么样转型升级,这是企业自己思考的问题。四是工作机制和作风的融入。要提高执行力,把确定的工作任务不折不扣落实好;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所有职能部门都要围绕目标,形成工作合力。五是平台和人才的融入。克强总理说我们有很多工具,要学会使用工具,我们现在是没有会用工具的人。我们的人才怎么引进,引不来的话怎么培养,现有的人才通过什么样的培训才能让他成长起来,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应该做什么我们已经形成了共识,接下来就是应该怎么做,我们为这个目标,要十年磨一剑,以功不在我的理念来推进工作,去打造一支能担当、敢担当、善担当的队伍,来推进河源的各项工作。

袁建康:我从以下三点谈谈如何融入“深莞惠”。一是以创建品牌建设生产基地打造优质农产品来融入深莞惠。要对河源的气候、地理位置、资源优势等要素进行科学分析,了解河源的优势条件,对农业产业进行规划,引导农业产业走向良好的发展模式。二是政府帮助企业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建议政府通过引进多层次的金融投资机构,对企业的上市、融资进行指导,解决企业由于投资不足导致发展缓慢的问题,帮助企业做强做大。三是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来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科技创新来转变过去的生产方式,创新必须有人才。以我们现有的资源要办大学可能有难度,但可以考虑与名校合作,建设名校的分校或者生产基地。华南农业大学现在想建生产研发基地,但是在广州很难找地方,我们可以考虑与华农合作,引进华农在河源建设产学研基地。华农是一所综合性的重点大学,如果可以来河源办校区,相信会对我市的人才层次提升起到很大作用。

何唯平:全国城市病第一位就是深圳,全国创新最具活力的城市也是深圳。深圳的前海房价每平方米高过25万元,连腾讯、华维公司的高管都买不起房。河源要主动配合深圳的东进战略来谋求发展,有以下三点建议:一是河源要发展,无论是搞大学,还是交通建设,人才战略才是最重要,河源本身因为资金缺乏,应该把海川公司这些企业的社会资源挖崛和利用起来,促进全市的发展。二是河源要发展,应该靠政策吸引人,吸引企业。要释放政策引进人才,靠人才发展,河源才能有未来。三是建议河源建设一个专门供中科院院士等高科技人才休闲疗养的度假基地,通过这些院士给河源发展把脉、诊断,让河源发展起来,让河源的万绿湖成为世界的万绿湖。

 涉:在深圳实施“东进”战略,河源实施“南融”计划的大背景下,我提三点建议:一是调整河源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根据河源全面融入深莞惠,推进实施“五个一体化”的要求,增加全面融入深莞惠的内容,调整不适应融入深莞惠的内容。在融入深莞惠经济圈过程中,河源要扬长避短,知己知彼,城市间既有分工合作,又有相互竞争。在推进交通运输物流一体化问题上,河源目前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构建完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弥补河源交通方面的短板。水上飞机场建设选址问题、东江河道长期断航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尤其是东江航运,直接影响运输成本,不利于降低河源产品的直接成本,也对河源的投资环境造成间接伤害。二是以赣深高铁河源东站建设为抓手,培育河源的健康休闲养老市场,推进河源与深莞惠的社会事业发展一体化行动,让深莞惠到河源购买公共服务。要调整江东新区规划,特别是要调整高铁站核心区的城市规划,把目前以工业为主的规划调整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规划,同时还需要对高铁站片区的交通规划进行调整,使高铁站与市内市外交通实现无缝对接,为将来河源至深圳高铁捷运化准备条件。要调整临江工业园区规划,建议收回给江东新区管理,紫金工业园区选址另建。三是河源应找准定位,朝打造精致的中小城市的目标迈进,甘当深莞惠的卫星城,勇做配角。通过依托深莞惠,服务深莞惠,来发展壮大自己,最终实现全面融入深莞惠的目标。可利用深圳帮扶河源的有利条件,作为精准扶贫项目请求深圳市政府让深圳大学来河源建设河源校区,主打健康养生、护理、管家等专业,为我们建设深莞惠“后花园”,培育健康休闲养老产业服务,在河源培养“印度管家”、“菲律宾保姆”、河源月嫂等品牌特色人才。

何伟强:就如何让河源交通融入深圳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发展物流业。张文书记说要把物流产业打造成河源的主导产业,目前深圳物流业已准备投入10亿元,把深圳的物流业引到河源;二是发展航空业。河源的航空业发展两年前就已经开始做准备工作,其它前期工作也已经有条不紊的进行。三是发展高铁。经过多方努力,目前河源的站点已基本确定,同时还专门预留了一个河源与深圳直达的线路专用站台,以更大程度发挥高铁对河源发展的促进作用。四是大力发展河惠深等高速公路。五是注重两地的差异化发展,优势互补。抓住深圳企业的兴奋点和需求,同时还要舍得,参照其它地区制订一些优惠政策吸引企业。

梁桂全:河源发展比较落后,河源的未来在哪里呢?就是要搭上“深莞惠”的发展列车。“深莞惠”的发展潜能很大,融入“深莞惠”就是借助深圳发展的动力,带动河源发展。融入“深莞惠”已经形成了共识,形成了共识后我们就要了解,融入的方向在哪里?切入点在哪里?融合的动力在哪里?这个动力是双方的,河源的动力就是发现“深莞惠”的需求,发展自己的优势,这个非常重要,找到了双方的动力就能很好地对接了。我从河源的角度思考,河源融入深圳的创新产业链,深圳的需求是什么呢?这一定要进行深入的调研,不仅仅开个座谈会,要深入到企业和产业链,了解其创新在哪里,痛点在哪里?它的痛点就是我们的机遇,就是我们给他补环节的地方。第一,在珠三角,产品在发现隐性需求到产生概念到产生解决方案到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到产业化商业模式构建,到投资生产,在整个链条上,有自己的转换,建议河源在创新的末端几个环节,实现本地的优势。河源可以做“深莞惠”创新实验基地,并争取省里的政策支持。第二,20-40岁的这批人,是中国未来创新希望之所在,这批人里面很多人希望能在大城市里创业创新,但是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河源可以和深圳政府、企业合作,把这些人才引到河源来居住、发展。第三,河源有自己的优点和文化底蕴,非常适合有品位的精英阶层。中国正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发展,这个发展会导致整个人群消费理念的转变,河源可以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居住条件、饮食条件来吸引这些精英阶层前来定居。第四,河源要建一所大学,可以引入商业的理念,把教育的链条拆开,规划一定区域的地方,引进金融投资公司和房地产公司共同建造学校硬件,做好后再引进相关大学前来租用,由学校根据自身的需求落户分校区或相关专业或研发基地。第五,河源与其他城市实现错位发展,其他城市做高新技术开发,做智慧城市的软件开发,河源可以选择其他产业错位发展,选择其他城市没有优势的,无法实现的产业,河源可以在这方面努力,慢慢地转上“深莞惠”的发展列车。第六,建议河源党委政府多点跑北京,多点与一些科研机构和具备创新开发产业延伸的企业交朋友,发现更多的机遇。第七,要做好万绿湖这个品牌,万绿湖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这个品牌没有很好地经营,没有形成很好的商业模式,我认为在挖掘万绿湖这个品牌价值上可以下功夫。

龚国平:深圳去年GDP是1.79万亿元,是河源的200倍左右,一般公共预算相当于河源的近400倍。在发展动力切换方面,深圳的动力十分强劲,深圳的高新企业5500多家,占全省的一半左右。衡量区域竞争力十分重要的一个指标——有效发明专利,全国大概是80万件,广东省12万件,深圳8万件,深圳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占全省三分之二,全国的十分之一;如果从国际竞争力这个角度——以PCT(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国际专利体系的申请数量为衡量标准,深圳占全国一半以上。可见,深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动力源。最近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习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与此相配套的焦点访谈、新闻联播报道了很多深圳的事例,足见深圳创新在全国的位置。我们和深圳同属珠江水系地区,深圳对口帮扶河源,这是“窗口期”,对于河源而言,是十分重大的机遇。

我们和深圳的对接计划,提出五个“一体化”。第一是“产业一体化”,希望产业在转型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搬家具”,能实现在转移中升级。深圳的痛点是空间有限、城市拥堵,需寻找更多的空间发展新兴产业,如移动互联网、新能源、医药、新型材料等产业,而河源占据地理优势,成为承接发展这类空间的绝佳选择。第二是“现代农业一体化”,河源是农业大市,具有这方面的特色和优势。第三是“交通物流一体化”,我们现已实现交通连接,但要重点考虑如何使交通更加便捷,可以参考日本东京和横滨的交通一体化例子。赣深高铁建设已经拉开序幕,预计在四年后能够建成,在十三五期间给我们带来非常好的机遇,但我们仍需进一步优化设计公共交通,真正实现深圳—河源的交通十分便利。河源是粤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因此,在今后物流发展上的前景巨大。第四是“环境保护一体化”,这既是我们的政治责任,也是我们的发展机遇。保护好139亿立方米的万绿湖水,为下游群众提供安全的饮用水,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第五是“社会事业一体化”,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休闲等方面的资源共享。

市政协召开本次协商会选题十分精准,会前作了大量的调研和资料收集,各位政协委员的建议非常有见地,可谓是“有实践”、“有探索”、“有思考”,针对各自研究的领域“讲真话”、“讲实话”,站在全市的角度提出真知灼见和新观点。在此次会议中,许多委员提出的“大学”、“交通”、“生态”多方面的问题,提的意见建议非常关键和准确;“皮包大学”、“院士俱乐部”等新点子非常好,我们可以再进一步探讨,会后我们会针对委员们提出的想法和建议进行梳理。

实际上,“赣深高铁”的提出体现的是江西的前瞻性,为此,江西曾提出“千言万语、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千方百计”的口号,江西和我们可谓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我们也要发挥四个“千万”的作风,营造良好的环境,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希冀变为现实,才能真正融入深圳,发挥“窗口期”的作用,推动河源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河源在2018年和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龚佐林:龚国平常务副市长对我们政协委员的发言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龚国平常务副市长的讲话一方面让我们看到了河源和深圳的巨大差距,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到了深圳东进战略给河源带来的机遇。

今天的协商会开得很好,具有广开言路、博采众谋、民主协商、集思广益的特点,营造了一个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有度、合法依章的协商氛围,这既是我们政协所需要提倡的,也是我们全社会所需要提倡的。

这次协商会对我们河源全面融入深莞惠经济圈进一步形成了共识,大家的意见建议可概括为“六个融入”:一是思想观念上融入,二是发展规划上融入,三是产业布局上融入,四是基础设施建设上融入,五是体制政策对接上融入,六是人文社会环境上融入。我们要学习“深莞惠”、珠三角地区的拼搏精神、服务意识、大局观念、担当作风,学习国平常务副市长刚才提到的江西四个“千万”的执着和干劲,正如梁桂全院长强调的,我们要把“软”的东西补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谈得上融入“深莞惠”,否则,不仅不是融入,而是格格不入。因此,我们要增强信心和动力,发挥政协委员的作用,促进加快河源与深圳的“一体化”,与惠州的“同城化”,与东莞的“协同化”,以与“深莞惠”的融合发展助推河源的振兴发展和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