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参政议政>> 专题协商
市政协召开季度协商会就河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专题协商
来源:河源政协     发布时间:2018-01-12 21:55

 

 

协商信息专报

 

〔六届〕第2期

 

政协河源市委员会办公室            2016年7月26日

 

 

市政协召开季度协商会

就河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专题协商

 

2016年7月12日下午,市政协在委员活动中心九楼议政厅召开今年第二次季度协商会,就河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专题协商议政,听取政协委员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意见建议。协商会由市政协副主席梁国华同志主持,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周怀峰教授应邀出席会议,市政协副主席唐汉芳,市政协秘书长叶振云,市政府副秘书长叶金镜同志以及14位政协委员、9位市直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

3月中旬市政协主席会议确定此协商议题后,由市政协副主席唐汉芳、高仁泽同志率队走访了部分政协委员,并赴深圳、惠州、中山等地进行初步的学习考察和调查研究,为协商会的召开做了大量、充分的准备工作。现将参会同志的发言摘录如下,供参阅。

李添鸿(市政协常委、东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河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基础不实。全市高新技术企业不多,产业基础薄弱;公民科学素质不高,群众基础落后;人才聚集力不强,人才基础不实。二是服务保障不足。行政服务效率不高,政策执行难以到位;相关部门协同推进不够,整体合力发挥不足;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发展滞后,政府与社会、企业之间缺乏纽带和桥梁。三是创新活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引进吸收效率不高;创新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进展缓慢;追求创新的诱因不足。四是目标规划不明。创新发展战略目标不清晰,创新发展路径选择不明确,创新发展的切入点、突破口不清晰。

如何推动河源创新驱动发展,建议:(一)打基础。要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奠定群众基础。坚持引进和改造并举,夯实产业基础。把握人才规律,筑巢引凤,夯实人才基础。狠抓制度创新,加快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健全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坚持绩效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积极鼓励管理、技术、知识等要素参与分配,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保证各类人才得到与他们的劳动和贡献相适应的报酬。(二)抓保障。要开展“效能革命”。改革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开展专项考核,把创新驱动发展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的绩效考核体系,开展专项考核。加强合作,协同推进,加强部门间协同推进,整合创新资源,发挥合力作用,提高创新效率;加强与发达地区间开展协同创新合作,建立创新合作联盟,促进创新要素流动,借力提升创新能力。发挥政府采购的扶持作用,减轻企业对市场不确定性的预测风险,减轻资金压力,增强创新信心。(三)破难点。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引进吸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为我所有用,在较短时间内迅速缩小科技水平差距,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创新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有明确的量化指标,有专项的资金、政策扶持,制订完善的管理机制。

王忠平市政协常委、河源富马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关于河源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提四点建议:一是科学确定企业发展的目标方向。为了企业的生存,首先一个必须把企业的目标定准,发展方向定好,不盲目干,根据实际量力而行,这样企业的创新发展才有前途。二是找准企业产品突破口。政府尤其要在知识产权保护和鼓励企业搞发明专利方面给予支持,打造好营商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依靠创新找准产品的突破口。三是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人才,最缺的也是人才。请进来的人才难以留住,地方政府一定要加大教育投资,培养人才。四是要具有全球眼光,做好企业发展方向规划和创新体系的评价。在创新无限可能的今天,要非常注重创新工作,做好标准的选项,做好目标的制定,做好评价体系的规划,把这个做扎实了,企业的创新发展就能做起来。

吴坤照市政协常委、中山欲利通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河源大众购物广场董事长)一是在产品商品化的中端做功课。我市的创新驱动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应该贪大求全,应该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对产业链的两端更加细化,展开有序延伸。河源缺乏高端研发人才,难以在原始创新上发力,但可以在产品商品化的中端上做功课。二是打造民营银行,盘活民间资本。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向来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创新驱动的主体始终是企业,资本的市场化运作才能最大程度调动金融资源。我市不妨尝试申请成立民营银行,以更有效地调动民间资本。三是为校企开展产学研合作牵线搭桥。我市有些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产业或企业,非常需要科研院校的原创创新支持,建议政府出面,为其与各地高校“牵线搭桥”,既可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降低其创新成本,还可以借此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引进更多的专业对口人才。四是创新引进人才机制。出台完善优惠政策,探索建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模式,采取合作研究、专项技术开发、公开招聘等方式培养和引进人才,对引进的人才在研发启动资金、住房,生活待遇等方面予以倾斜和关心,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黄经胜市政协常委、广东嘉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一,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企业要创新,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的心态和价值观念要作出调整。创新需要投入一大笔资金和大量的人力、物力,企业盈利自然会下降,在企业发展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过程中,企业家的价值观念要从赚钱向创造价值转变。第二,企业做大不一定做强,做强不一定做精,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的形势下,企业在发展策略上要作出调整,不要跟别人比发展总量、比发展速度,而是要比企业寿命,比企业为社会创造的价值。在取得稳步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进行创新发展。第三,在经济发展困难的当下,许多企业常常埋怨政府不给扶持政策,不给资金支持。依靠政府扶持不是企业的经营之道,也是难以持续发展的。企业不能紧紧依靠政府的干预来发展自己,一定要自强素质,练就过硬本领,在创新上下功夫。第四,要去杠杆去库存,搞好企业治理结构调整,减轻企业的包袱和负担,轻装上阵,在此基础上加以科技创新,实现良性发展。

欧小鲁市政协常委、河源市融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结合灯塔盆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提三点建议:第一,利用优良的农业环境把灯塔盆地示范区打造成全国农业特色小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农业产业综合效益。要借助河源特别是灯塔盆地示范区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鼓励大家创业,发展家庭农场,以创新的思维,利用科技的力量来提升产业发展,把灯塔盆地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农业特色小镇。第二,通过建立农产品朔源体系打造灯塔盆地示范区农产品品牌。灯塔盆地示范区要在搭建好农业生产、经营大平台的同时,不断巩固现有的生态环境条件,利用示范区独特的水土、气候环境条件及现有的产业基础,通过生态、绿色种植技术标准及措施上加以优化提升,建立涵盖产地、种苗、物流储运、市场流通等方面信息的农产品朔源体系,保障农产品的品质,开发综合性的生态产业链,培育优势特色明显的生态产业品牌。第三,通过引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和拓展农产品市场。一方面,整合灯塔盆地示范区的农业生产、经营资源,建立对外销售平台,帮助园区内的企业做大做强,助推解决产品对接市场“最后一公里”问题;另一方面,引进一些加工型的龙头企业或上市企业到灯塔盆地示范区来发展,把河源和灯塔盆地示范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推向外面的市场,把灯塔盆地示范区打造成一个大型的农业产业园。此外,要在灯塔盆地示范区探索一条集创新创业、科技支持、物流保障等领域一体化发展的路子,促进市场要素向示范区聚集。

叶风华市政协委员、市建筑工程施工图审查中心副经理、总工程师)我谈谈关于河源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看法。一是要培养营造一种读书学习的氛围。大力建立和发展社区图书馆,让市民在社区两公里范围内可以找到读书的地方。特别是在市高新区、文化广场、老城区、江东新区要优先建设社区图书馆。二是要筹备成立河源发展专家委员会。每年开一两次会,从总体上把握河源的发展方向。选择比努力重要,方向对了,努力就有收获。全市发展方向定了,对企业明确发展方向,精准选择发展项目就会起到指导作用,就不会重复建设,浪费资源。三是要建立重点科技企业领导挂钩联系制度。定期动员指导企业加强产品、技术和管理创新,引导支持中小微企业和科技人才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加快形成和壮大科技型企业梯队。四是政府在地方财政设立科技专项资金。专门扶持科技创新创业项目。五是一定要把教育和医疗搞上去。一个地方把教育和医疗搞好了,对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才会有帮助。有了人才创新才有希望。

孙宇红(市政协委员、市社工委专职副主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关键是要进行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围绕这些目标,我提几点建议:第一,要促进融资创新。建立包括融资租赁、科技银行、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科技企业贷款风险准备金等组成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办、银行部门和市直众多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共同介入、共同配合,促进科技金融政策出台,推出金融新产品,形成一个系统的科技融资制度。用好政府资金,让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证券化;同时要利用好社会资金,政府要支持、帮助、指导企业上市,募集资金投入创新发展。第二,要形成工作合力。科技倍增计划不是科技局一个单位的事情,是大家共同的事情。每个职能部门都要围绕目标,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围绕这个目标努力去做。对创新的支持配套政策进行梳理、统筹和整合,形成操作性强的综合政策,组成宣讲团下企业宣传,为企业提供贴心细心、专业的服务,让企业充分掌握和利用支持政策进行创新发展。第三,要创新机制体制。创新产业园管理和运作模式,尤其是要创新招商体制,根据需要成立不同的国有企业,依托园区的国企中介机构,依靠市场化运作,承担招商、服务和融资的功能。创新财政支持政策,完善“高企”培育、集群建设、人才培养、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科技创业等新政策,并且提高政策的统筹协调性;围绕主导产业,以中兴通讯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汉能为代表的太阳能光伏产业,以龙记为代表的模具产业来制定政策,如何吸引配套企业落户,要有专门的政策。要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人社部门和科技部门要统筹配合,信息共享,促进人才为我市创新服务。创新和转变经营的模式,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一定要抓住机遇跟上步伐,利用“互联网+”促进企业的经营,实现质量和效益的提升。第四,要树立珠三角意识。珠三角意识就是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开放包容的广阔胸襟,对标一流的不懈追求,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崇商重企的服务意识,实干担当的务实作风。在发达地区特别强调担当精神,凡是有利于民生福祉的,凡是有利于企业生存发展的,凡是有利于改革事业的,一律开绿灯。政府部门的同志要为企业担当,党委政府的同志要为能担当的同志担当,组织上为能担当的同志担当。有创新有一定会有失败,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要宽容失败,形成宽容失败的氛围,现在很多地方的竞争,靠的不是一百万两百万的补贴吸引,而是靠整个营商氛围和工作效率。第五,要树立发展信心。现在经济发展处于下行的趋势,发展压力非常大,很多企业生产经营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正如多年前温家宝总理强调的,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我们现在就是要树立信心,团结一致共度时艰。欠发达地区的后发优势是逐步体现的,比如说环保优势、休闲旅游、生态环境、有机农业等,对比发达地区优势不断凸显。现在我们的目标已经很明确,关键是有人去做,考虑实现目标的路径问题,考虑由谁去做、调动什么资源来实现目标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树立信心共度时艰,相信河源的明天会更好。

谭台哲(河源广工大协同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河源创新基础相对薄弱,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首当其冲要做的工作。第一,要提升科技创新技术研发能力。河源有部分企业有科技创新的基础,但总体上说还比较薄弱,不是企业不想创新,而是它缺乏创新的基础,缺乏人才,不会利用政府的政策进行创新。政府和企业都要重视科技创新和研发能力的提升。第二,要加强科技载体建设。创新是持续不停的工作,并不是干完一件事情就结束了,必须要有载体和环境,这就要求建立相关的工程中心、研究院、实验室、科技创新联盟这些平台载体,培养它持续的创新能力。第三,要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河源是欠发达地区,引入人才的成本太高、留不住人才,因此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抓住紧缺的行业引入一两个经用能用的人才。立足产业需求,加强本地人才包括一般技术工人的培养。考虑人才引进之后怎么留住,重点要建设与企业对接的环境载体,建设让人才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载体。第四,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把深圳的、部分高校的科技成果想办法引入河源,促进好的成果落地。第五,要促进相关政策落地。河源出台了不少扶持和配套的好政策,但可操作性不强落地难。政府各部门要加强协调,企业要作为创新主体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工作,让政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几个方面工作做好了,河源就可以把创新环境、创新体系给建设好。

周怀峰(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这个话题。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总的感受是,河源市政协选择创新驱动发展这个议题开展协商,选得非常准确,非常有意义,前期的调研和准备很深入、很充分,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很中肯,非常有见地;市科技部门作为实际的执行部门,工作做得很到位,取得了很多成果;委员们履行职责非常认真,对创新驱动发展的认识很到位,对存在的问题作了深刻的剖析和诊断,提出的建议很切合河源实际,可以看出政协委员们的水平很高,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问题很关切,应该说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协商活动。关于河源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我简要地谈几点体会和看法。

第一,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范畴问题。从大家发言的内容来看,我感觉大家虽然抓住了问题的核心,但对创新还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大家对创新核心的外围还缺乏认知的拓展。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但是核心之外还有其它驱动发展的要素,也是创新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一个是市场的创新,也就是发现新的市场,把产品销售出去也是一种创新;一种新产品的生产也是一种创新,新产品的生产是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上的一种创新;生产方法和生产工艺的创新,也是科技创新的一个核心;控制或左右或者说能定价一种原料、原材料的供应和研发,这也是一种创新;建立某种垄断或打破某种垄断也是一种创新。刚才委员们发言提到的“蜂巢”快递,是技术的创新加上市场的创新,一种新的服务,它也是一种创新。所以,在创新驱动发展上,技术创新是核心,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围绕着技术创新来达到其他创新,各种创新汇集在一起才能驱动发展。前段时间,我到怀集调研,有一间公司生产、加工萝卜苗腌制品的,虽然生产技术及工艺简单,但他们通过给产品包装以后,将它做成一种高端的农产品,并且通过市场创新,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一件产品加工成本是七毛钱,定价是七块钱,而且不进入超市,而是通过电子商务进行销售,结果卖得很好。也就是说,他走的是一条市场创新道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技术创新是重中之重,但对于落后地区来讲,其他路径的创新可能更有用,更容易实现。

第二,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切入点问题。对于河源地区来讲,从哪个地方切入创新相当重要,这就涉及到产业选择,或者说一种技术选择的问题。刚才也有委员谈到,一定要立足我们的现实,立足我们河源的产业实际,我很赞同,因为任何一种技术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它都必须立足于产业实际。

第三,关于政府、企业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角色问题。政府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创新驱动从来都不是政府来做的,创新驱动的第一个主体应该是企业和企业家。创新驱动应该是企业家有某种创新的预期,组织创新的资源来驱动创新。第二个创新主体是科技人员,科技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具体怎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实这是跟庙与和尚的关系一样的,某些情况下是先有了庙和尚才来,但是也有和尚带来庙的情况。作为落后地区的人才引进方式,形式可以多样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这是吸引人才的一种重要和管用方式,应该提倡和借鉴。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政府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要营造和维护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其次在科技创新的时候,要起到一个分散分担风险的作用;再次要为创新发展打造一个创新的金融环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加大对科技的金融扶持。总之,政府在创新里要做的工作,不是越俎代庖,而是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激励企业和企业家、科技人员进行创新。这其实就是政府和企业的分工问题。

第四,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动力和地位问题。刚才有委员发言讲到,企业不愿意创新,我在多年前谈“双转移”工作的时候曾讲过,企业不创新就是“等死”,创新就“找死”,但是那时候的创新是限于某种技术的创新,而现在我们谈的创新,不仅有技术的创新,还包括市场的创新、原材料的控制和开发、打破或形成某种垄断、某种生产工艺的创新等等,是全方位的创新,形势逼着你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实现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最关键的是能够实现商业化、产业化、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创新,政府所倡导的创新必须要为企业带来利润,这样企业才会跟进,如果不能为企业带来利润,企业是不会跟进的。所以,政府制订创新的政策、目标,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来配置创新资源,内化成企业追求创新的动力。从要素驱动发展,到投资驱动发展,到创新驱动发展,到财富驱动发展,这些“驱动”中我们不应该片面强调和放大创新驱动发展的作用,对后发地区而言,创新驱动发展其实是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产业升级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创新驱动我们也需要,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也需要。创新驱动起着改变原来要素驱动的结构和效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的作用,应该摆在重要的位置。

第五,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抓手问题。我认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抓手是企业家和创新型人才。按照英国、美国和我国珠三角、长三角起飞阶段的实践来看,企业家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企业家和创新人才怎么来呢,这就涉及到创新的载体问题。要抓好孵化器、产业园、高新区、开发区、各类功能实验室和创新基地等创新载体建设,河源还有灯塔盆地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这是一个很好的“牌子”,这些载体可以引进很多创新型的人才和企业家。 

叶金镜(市政协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创新是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当前中心工作的突出位置,以创新的知识和技术,形成新的生产力,驱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赢得发展主动权。一要积极营造创新环境氛围。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出浓烈的创新氛围,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理念转化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动指南,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二要加快制定创新扶持政策。实现创新发展必须靠政策导向,用政府的“有形之手”激发创新活力,以创新体系支撑我市创新驱动发展。要尽快在孵化器、科技金融、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等方面制定行之有效的支持政策。三要深度挖掘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参与实施重大重点项目的研发和攻关,加强对高新技术研发、引进和集成创新能力的支持力度,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培育。针对企业和产业具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开展合作攻关,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制约本区域支柱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四要全力拓展创新空间载体。培育企业研发中心,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载体建设。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依托省内外重点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重点建设和培育一批具有产业特色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积极发展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加快科技创业孵化器的建设规模,帮助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创新平台。五要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实施河源市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一批科技创新团队和一支创新性科技人才骨干队伍,注重培养挖掘本地创新型人才。鼓励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着力培养一批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企业家,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规模,优化人才队伍的结构,提升人才队伍的层次。创新是要提高生产力,改革是要调整生产关系,最终是要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要抓住工作关键点、打好措施组合拳、形成政策工具箱。充分发挥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着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创新赢得区域竞争和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全面服务我市南融战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