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平台搬到产业一线!星耀农业政协委员助力“百千万工程”实践基地激活水产养殖新动能
在东源县星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星耀农业)的现代化养殖基地,一方写有“政协委员助力‘百千万工程’实践基地”的牌匾格外醒目。自2024年9月揭牌以来,这个由5名政协委员组成的团队,围绕东源县水产养殖特色产业,把政协履职平台搬到了产业一线,把委员的智慧与力量送到了群众“家门口”,不仅带动了养殖户技术水平的提升,也促进了产销对接和品牌建设,让更多养殖户通过科学养殖实现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星耀农业政协委员助力“百千万工程”实践基地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受访者供图)
委员企业与产业一线的“双向奔赴”
在星耀农业的办公区,墙上挂满了各类荣誉证书和养殖技术流程图。基地召集人、东源县政协委员、星耀农业经理蓝锦权介绍,实践基地立足东源县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实际,通过组织、凝聚、引导相关界别政协委员,围绕“百千万工程”中产业振兴、农民增收等重点任务,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的技术提升、模式创新、市场拓展、联农带农等方面开展履职实践。
“我们想把政协委员的力量,真正用到产业发展的刀刃上。”蓝锦权说,目前实践基地共有5名政协委员,且各有专长。比如,他本人和委员张国良擅长企业管理和市场对接,且熟悉养殖实操;委员戴远棠是技术专家,擅长鱼病防治;委员包志贤和崔晔在政策对接和资源整合方面经验丰富。在基地日常运作中,每个委员牵头组织自己擅长领域的活动,其他人密切配合、共同推动,确保每个人都能发挥所长,活动收到预期效果。
不仅如此,实践基地还建立了“东源水产养殖委员交流群”,吸纳基地成员、养殖户代表、技术专家等入群,作为日常信息发布、技术咨询、经验分享、问题探讨的线上平台。该平台已成为水产养殖户日常技术咨询和经验分享的活跃平台,相关技术专家及时解答养殖户疑问,分享行业动态和预警信息,促进了信息互通和技术互助。
“实践基地让政协委员的履职与企业发展深度融合,既履行了社会责任,也促进了企业自身发展。”蓝锦权表示,依托实践基地,政协委员得以扎根一线,履职从“纸上建言”变为“对症开方”,推动急难愁盼问题解决,让履职更务实,企业发展更强劲,实现了双向共赢。
把技术和服务送到养殖户“家门口”
在东源县义合镇远阳农场,烈日下的鱼塘边,几名政协委员正与养殖户蹲在一起查看鱼体。戴远棠手持水质检测仪器,边操作边解释:“你这个水氨氮偏高,要注意增氧和换水频率。”养殖户忙着记录,生怕错过任何细节。
这是实践基地“送技术下乡”的活动现场。委员们不仅带来了专业设备,还准备了调水产品样品,现场演示如何通过观察水色判断水质状况,如何预防常见鱼病。
“以前水温一高,鱼就不吃食,容易死鱼,损失惨重。”一名养殖户坦言,政协委员们教的方法很实用,通过调整投喂时间、净化鱼塘水质等方式,解决了鱼不吃食和鱼病等问题,仅用一周时间,鱼苗明显活跃,死亡率大大降低。
“本来要亏十几万的,在委员们的帮助下,我们成功解决了鱼病问题,不仅扭亏为盈,还成了示范户。”说起实践基地组织开展的技术帮扶服务,黄田镇布格养殖场负责人连连竖起大拇指。
“最有成就感的,就是看到养殖户问题解决后露出的笑容。”蓝锦权表示,自成立以来,实践基地先后开展了加州鲈鱼养殖培训、送技术下乡等多场活动,实实在在帮助养殖户解决了苗种选育、精准营养与高效投喂、病害早期识别与生态防控等核心问题,有力推动了当地水产养殖业的发展。除了技术指导,政协委员们还利用自身资源,为养殖户提供种苗、饲料等采购渠道信息,帮助对接销售渠道,实现从“养鱼”到“卖鱼”的全链条服务。
“我们希望把基地打造成东源水产养殖的‘技术加油站’和‘资源链接站’,让东源的鱼不仅能卖出去,还能卖得更好、更值钱,让更多养殖户增加收入。”蓝锦权表示,接下来,实践基地将继续发挥政协委员智力密集、资源多元的优势,把专家、企业的资源链接起来,为东源县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和群众增收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市政协党组(扩大)会议暨八届七十七次主席会议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