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价值探讨
巫丽香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被冠以“中国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坚持民主这一人类社会的普遍性价值,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道路,从而打破了西方民主神话的观念霸权,进而破除“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将中国式民主凝练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并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加深人们对中国式民主的理解与认知。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熔铸于广袤的中国大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滋养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形态。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溯源与生成脉络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生发于中华大地但超出特定地域范围,是基于对中华传统政治文明的自我超越以及资本主义民主的辩证扬弃而产生的政治文明新形态。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理论基础
全过程人民民主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继承并发扬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从“人”的角度重新塑造了民主的价值和实践,体现了“人的本质”的价值精髓。对比之下,自由民主所显示出的价值和实践之间的张力,进一步凸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超越性和制度优势。马克思主义民主的超越性就在于“在民主制中,每一个环节实际上都只是整体人民的环节”。正因如此,全过程人民民主构建出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功能取向,使人不仅能够在政治生活中行使政治权利,也能在与人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中凸显出问题的真实性。故而,全过程人民民主就在于能让民主下沉到人的日常生活当中,在人生存的基本空间中赋予人持续参与的机会,“日常生活提供的民主实践的整体性场景,是将人日常生活的不同的特定空间联系起来,并且进一步将这些空间和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进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涵盖整个社会的民主实践系统”。民主嵌入在生活世界,是让民主成为人的习惯抑或生活方式。这直接契合了马克思主义民主的价值要义,即关注民主的生活世界实践,这是让民主回归于现实,让民主入心的重要前提。一如列宁指出,“只有那些已经深入文化、深入日常生活和成为习惯的东西,才能算做已达到的成就”。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丰厚滋养
全过程人民民主根植于中国地域,又衍生超越传统政治文明,是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文明形态创新与创造的独特实践。只有回到历史、回归文化,才能真正破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深层基因密码。
全过程人民民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精髓,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思想,这些思想已深刻融入中国人的思维和行动当中。《尚书》提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管子》提出“齐国百姓,公为本也”;孟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王制》有“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观点等,这些理念承载着中国式家国情怀,蕴含着民本意识。只有汇集发挥全体人民的力量和智慧,才能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向前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继承重民、爱民、利民的民本思想,明确人民与中国共产党的血脉联系,构筑了现代社会的“民心政治”。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西式民主中的政客的“漫天许诺”,而是依靠人民脚踏实地解决人民的急难愁盼问题。我国基层民主的蓬勃发展正好映射出民主回应人民需求和关切的问题,凸显了民主要解决的问题的现实性以及民主中解决主体的人的现实性。
3.全过程人民民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的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诸多耦合点。在基本立场上,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立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与之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以知行关系进行了诸多探讨。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否可知,人们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由实践来证明;中国古代众多思想家注重行,主张行先于知,由行致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精忠报国、以民为本、天下大同、勤俭廉政、舍生取义、和而不同、仁爱孝悌等,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契合性。众多契合点的存在使得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成为可能,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牢牢扎根。从天下一统到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从听政于民、与民同乐到人民当家作主,实施全过程人民民主;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等。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通的因子成为滋养政治文明的丰厚土壤。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政治文明并非直接套用马克思主义模板,而是结合本国国情进行中国化时代化转换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果。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内生优势对西方民主的超越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彰显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内生优势,还发挥着突破意识形态特征和霸权性思维的外在优势,成为建构中国式民主话语权的样板。
1.西方民主的异化
在古希腊城邦当中,民主正是雅典公民活生生的实践,在被诠释为“人民的统治”的同时作为一种制度形态被沿袭下来。然而,西方民主从一开始就没有坚守这一价值,而是走向了异化,尤其是自由民主将选举民主视为占据统治地位的民主话语时,这种异化形式变得尤为突出。自由民主没有成为自由人实行统治的工具,而成为自由人自我选择的“枷锁”。民主的异化表现为:民主制度走向了人的对立面,成为统治自己的工具。在自由民主的理论话语中,投票本质上是人选举出来统治自己的人,而自己却退居于政治舞台之后,任何关于自身的决策俨然和自己毫无关联。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就批评了这种民主的异化。卢梭指出,“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由此,以竞争性选举为代表的民主实践的特征成为“投票”,人在政治生活中的实践也仅仅表现为“投票”,失去了个人自己通过民主来不断改造世界、推动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功能。
2.“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打破西方话语体系
长久以来,西方国家假借“自由”“民主”的名义建立起“民主-独裁”的二元对立话语,并以其自身的“民主”为准则攻击别国文化。凭借其强势地位和话语霸权操纵国际话语平台,常借此攻讦其他国家“不自由”与“不民主”。然而,将自身文化强加于别国,肆意插手别国内政等行为本身就违背了“自由”与“民主”的价值观。在实行西方民主制度前,许多国家既非处于贫困状态,又非处于欠发达状态,这样的例子反而不少。以俄罗斯和乌克兰为例,二者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西方“民主国家”后,两国国内生产总值皆折损了2/3。曾几何时,利比亚是整个非洲大陆上最稳定、最有序、最繁荣的国度之一。而今,利比亚在成为“民主国家”后却变得支离破碎。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彰显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内生优势,还发挥着突破意识形态特征和霸权性思维的外在优势,成为建构中国式民主话语权的样板。长期以来,西方国家以自己所构建的民主理论和标准来质疑中国的民主,国内不少学者的研究还停留在引介西方民主理论的阶段,未能走出西方的民主观念和话语体系。究其根本,立足中国自身的民主话语体系尚未建立,民主理论创新少之又少,政治话语缺乏自信。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出了关于民主的中国话语,是国际传播话语权的自我塑造。“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在新时代我国民主政治实践的基础上,既能揭示出我国民主政治制度“人民当家做主”的核心与本质,又能精准体现我国民主制度的运作形态。它不仅是中国民主话语的创新表达,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元话语建构的制度支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打破了西方长久以来的“民主神话”,破除了西方对我国民主制度的污蔑与曲解,为世界民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3.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社会共识,破解西方社会撕裂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团结”“和谐”为实践指向,无论是政治场景中的统一战线还是社会生活中组织起来的各类团体,广泛的民主实践使人们团结与和谐,实现了社会整合。“发展民主,要推动社会向着自由、平等、公正、文明、团结、和谐的方向前行。好的民主,应凝聚社会共识,而不是造成社会撕裂和冲突”,资本主义塑造的“虚幻的共同体”体现出不平等、不协调的秩序,而中国共产党坚持贯彻民主中的人民性,构建以团结与和谐为价值目标的民主实践,并以此为交往形式实现了人的社会性。团结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秉持的工作方针,不同于西方民主中选举民主可能造成的社会分化,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实践中将投票和协商的优势统一起来,充分发挥了协商广泛汇集群智,协同各方力量,塑造共同行动的优势。不同的党派、组织与个人在团结目标的指引下,通过协商等程序调整了利益诉求,最终以共识为结果走向了和谐,并在关系的凝聚中提升了整体的改造世界的力量。
三、政治协商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善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和委员联系界别群众制度机制”。这实质上指出了政治协商作为“凝聚智慧、增进共识、促进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途径”,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活动主体、参与内容、行为程序、民主绩效等与政治协商的参与主体、协商议题、商议程式、协商效能具有重叠、交叉和部分的一致性。政治协商贯穿于全过程人民民主活动的始终,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均有体现。协商的形式、内容和结果的优劣直接制约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发展质量,构成了影响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的一条主线。
1.政治协商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取向引领
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其他性质的民主,而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其价值取向是“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人民的基本权利、利益诉求而展开的政治参与活动,并非西方议会党团之间无序的争吵和博弈。
2.政治协商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主体和议题的拓展开辟了渠道
政治协商成功地解决了一般民主行使过程中因主体资格缺失、参与主体和议题广泛性难以体现的局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参与主体与议题广泛性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在决策合法化之前均可通过协商活动实现参与主体和议题的广泛性,化解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过程中票决阶段因主体资格和议题性质导致的参与主体和议题狭窄的问题,极大地拓展了民主的参与主体范围和覆盖领域。
3.政治协商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质量奠定了基础
全过程人民民主通过真实的民主协商实现社会矛盾的有效解决,创造出人民民主社会需要的具有民主意识的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不同于西方协商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民主协商不仅关注协商的技术,更关注协商的最终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共识本身就是塑造社会关系的方法,协商使不同的行动者在面向他者的过程中分享着共同的意识,让人在行动中从疏离走向团结。
政治协商特别是基层政治协商“要按照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指导思想,为人民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更加充分地表达民情民意提供了法规依据,有利于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人民从多元领域反映他们的利益诉求。政治协商中“听群言、集民智、增共识、聚合力、促和谐”的功能,有利于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对多数人意志的尊重和形成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总而言之,民主是人类探索政治发展的文明成果,不同的历史时期,民主具有不同的发展进程、发展模式和发展手段。判断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否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考量民主的外在形式,更要评判民主发展的内容,坚持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将民主实质与绩效作为民主发展质量重要的判断标准,才能科学地定位全过程人民民主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是新时代中国民主的重大理念,也是一个根植社会、贴近民生的概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建设经验说明,理解民主,需要观念和实践、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只有充分锚定现实的人与现实的社会,民主才能够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不竭动力。